鮭科魚類的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ihn)

2021-01-01

(一)病原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hnv (lnfeci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屬彈狀病毒屬(rhab-dovirus)。大小為65--75×1 50 1 90納米。一端圓形,一端平直,呈槍彈形。含單鏈的rna。不耐熱,在脫氯水中22.6℃十24小時內(nèi)感染力失去90%,12. 2'c約5天失去90%。在40'c以下較穩(wěn)定。ph6-8的范圍內(nèi)較穩(wěn)定,5以f或9以上迅速失活。ihnv在數(shù)種魚類細胞系上都可生長,例如rtg-2,chse-214,fhm’,ste-137**,sse 5**'等,培養(yǎng)適溫為13-18℃,上限為20℃,下限為4c,培養(yǎng)48小時后出現(xiàn)cpe,從第6天開始細胞變圓呈葡萄狀,并從容器壁上脫落。

(二)癥狀和病理變化

主要侵害剛孵出的魚苗和小魚種,往往突然發(fā)生大批死亡。病魚游動遲鈍,有時沉至池底,旋轉活動,有時隨水流漂浮至下游后死亡。死前魚體變黑,鰭基出血,鰓褪色,肛門懸垂著較粗的、不透明的、粘液狀的糞便(圖1 2)。小型的魚往往體側肌肉出血,多呈“v”字形。較慢性的病魚,腹部膨脹,眼球突出。解剖觀察,腹腔積水,內(nèi)臟通常貧血褪色。較大的魚胃中有乳白色液體,腸出血,有淡黃色混有血液的液體。病理變化主要是前腎和脾臟造血組織嚴重壞死,腸壁的固有層的顆粒細胞壞死。嚴重者,腎小管、肝臟和胰臟也局部壞死。病變組織的細胞質內(nèi)有包涵體。

(三)流行情況

ihn廣泛流行于美國和日本,1985年傳入中國東北地區(qū),歐洲的法國和意大利在80年代也有報道。

該病主要危害虹鱒、紅大麻哈魚、大鱗大麻哈魚、馬蘇大麻哈魚、河鱒等鮭科魚類的魚苗和當年魚種。2個月齡以下的魚苗在水溫loc左右死亡率可達100%,2-6個月齡的魚種死亡率在50%以上,再大一些的魚約為10%左右。近來發(fā)現(xiàn)體重70-100克的魚也有發(fā)病。

發(fā)病水溫為4-13c,而8-10℃時發(fā)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發(fā)病。

傳染源主要是瘸魚和隱性感染的魚,即看似健康實際是帶病毒的魚。病后殘存的魚達到性成熟后排出的精液和卵液及卵子都是重要的傳染源,由污染卵傳播此病的機會很大。受到污染的水源以水為媒介而傳染的可能性也存在。病毒主要經(jīng)過鰓或消化道進入魚體。

與《鮭科魚類的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ihn)》相關的文章:

熱門文章